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第2期目录

教师教育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 2021-09-20

智仁勇”三达德视域下教师形象的现代诠释
姜 勇, 柳佳炜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摘要]时代变迁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使得新时期的教师形象随之转向,传统教师成长观立场的教师形象以其片面解读和文化缺位的弊病分离了教师作为完整个体的整体性意蕴。注重教育境遇中关系的生成,关注教师伦理品性的构建是儒家教育传统的核心旨向。本文基于儒家“智仁勇”三达德之思想体系,倡导新时期教师之貌相。其一,做智慧的智者之师,突破知识内核,转识成智,以“达道”之智、“自在”之智、“择宜”之智,进入澄明之境;其二,做至善的仁者之师,以仁爱为内核,仁而爱人,以“无我”之仁、“护生”之仁、“谛听”之仁,进入至善之境;其三,做虔诚的勇者之师,以德勇为内核,勇而不惧,磨练事功,以敬畏之勇、教化之勇、信仰之勇,进入自由之境。

[关键词]教师形象;智;仁;勇

 
我国教师评价政策的回顾与前瞻
——基于2000-2019年省域层面教师评价政策文本的分析
郭 婧, 杨 洁, 李永智
(1.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上海 200234;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 200001)

[摘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近20年来26个省市自治区主动公开的141份省域层面教师评价政策文本进行高频词分析和语义挖掘,从纵向时间演进、横向平行空间、以及具体类别内涵的角度下对文本关键内容和语义网络进行特征分析。研究发现,省域层面教师评价政策重中央政策落实、重优秀人才选拔培养、重教育教学效能评价。建议将提升考核评价机制系统性、突出师德师风考核重要性、扩大考核评价对象覆盖性、探索考核评价内容效能性、丰富考核评价主体参与性等作为在后续教师评价政策完善与改进的策略路径。

[关键词]教师评价政策;省域层面;文本分析

 
治理视角下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优化
胡元林, 曹如军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摘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是国家教师教育政策推动和现实需求结合的产物,已成为当前师范生培养的基本样式形态。由于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分属不同组织领域,导致协同育人过程中出现理念共识不足、操作制度缺陷、合作行为局限、主体文化隔膜等诸多问题。治理理论强调多主体参与和权责利协调,在理论旨趣和逻辑内涵上支撑了“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为协同育人提供新的思考框架和优化路径。以教师教育治理为指向完善“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在实践中要借助政策精神解读形成理念协同,依靠省级政府承接推进制度协同,发挥多元主体互动达成行动协同,通过沟通交流协商实现文化协同。

[关键词]治理;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高校教师TPACK发展机制研究
——基于慕课教学情境
魏志慧,胡啸天,于文浩
(1.上海开放大学发展研究部,上海 200433;
2.上海海关学院继续教育部,上海 201204;
3.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教师TPACK水平偏低,高校教育教学普遍存在信息技术低效运用的现象。教学实践中整合技术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TPACK发展,然而鲜有研究深入探究教师TPACK发展机制。本研究将TPACK框架成分与TPACK要素及要素间关系两种研究路径整合,并基于访谈、观察收集的数据,对慕课教学情境下高校教师TPACK发展开展案例研究。研究发现:1)TPACK框架成分非均质化发展:TPK和PCK不易发展;2)教师面临知识与观念的困顿,有关学生的知识、课程知识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统领观念等TPACK要素不易发展;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与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将有助于克服上述非均质化发展和困顿。本研究将有助于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形成TPACK系统思维,积极应对新技术的发展,提升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效果和层次。

[关键词]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高校教师;慕课教学

 
基于柯氏模型的高职教师培训评价体系构建
聂伟进,汪卫平
(1.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05;2.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1121)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升计划要求建立明确的教师培训评价环节,但当前高职教师培训评价还处于探索阶段,且这种评价有浓厚的绩效考核特点,即关注投入有效性和对被评价单位的经济激励,却忽视了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特点。本文以教师持续专业发展为理论视角,以成熟的柯氏四层次培训模型的最新框架作为评价基础,结合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的调查数据、学员培训心得文本以及17位相关领域专家与实践工作者的征询意见,构建出基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高职教师培训评价的框架体系。该框架可为后续高职教师培训评价实践,高职教师培训评价工作的标准化,教师培训评价工作第三方介入机制提供行动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师培训;绩效考核;柯氏模型;评价标准

 
发展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支持要素、关键问题与可为路径
——基于20所师范院校调研数据的分析
王 巍,闫寒冰,魏 非,李笑樱,杨星星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上海 200062;
2.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

[摘要]基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中越来越突显的革命性力量,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人们更大的关注。为了探究当前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支持要素、关键问题与可为路径,本研究以来自省部属、地方和专科的20所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调研数据为基础,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技术接受模型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从支持要素、支持效果与能力发展状况三方面开展现状调研与分析。研究发现,当前师范院校所提供的来自人员、设施、课程、机制、环境方面的支持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在不同层次的院校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人员支持、课程支持的影响施为要极大加强,设施支持更出现了抑制的情况。基于这些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了若干有利于在职前教育阶段更好地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使其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新标准和新要求。

[关键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回归分析;影响因素

 
信息技术教师缘何离职:基于个案的叙事探究
马建军, 杨 琴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湖南长沙 410081)

[摘要]我国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况一直以来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他们时常游走在坚持与放弃的两难境地。本文首先呈现了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信息技术教师的离职故事,接着运用社会学经典的理性选择理论来考察信息技术教师流失的过程和原因,揭示他们在进与退的两难困境中艰难抉择的根源。研究发现,信息技术教师的离职行为符合基本的理性选择理论的原理,他们以利益或报酬为中心,结合自身资源的可控性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在效用最大化原则的指引下做出合乎个体利益的理性选择。同时我们也看到,个人价值观和教学理想贯穿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群体故事,它们超越了理性选择理论的框架,成为影响他们选择和行为更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离职;理性选择理论;叙事探究

 
教师应对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策略研究
——基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调查
刘冬梅,何云龙,魏书圆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河南新乡 453007)

[摘要]网络欺凌是传统校园欺凌在网络上的延伸。较之于传统的校园欺凌,网络欺凌在手段上具有更大的隐蔽性,会使被欺凌者受到更大的心理伤害。中学阶段是网络欺凌事件的高发阶段,网络欺凌成为当前凸显的校园安全问题。调查发现,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频发,形式多样,在应对方式、反欺凌教育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基于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状调查,本文就如何提升教师应对青少年网络欺凌能力,提出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网络欺凌;青少年;欺凌防治

 
西部中小学STEAM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基于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中小学教师STEAM认识的调查分析
陈 婷1,2,胡雪涵,高 鑫
(1.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北碚 400715 ;
2.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 400715)

[摘要]中小学教师STEAM教育认识直接影响着学校STEAM教育的开展与实施。通过对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13463名中小学教师STEAM教育认识的调查,发现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存在STEAM教育潜在价值的高认同度与STEAM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STEAM教育认识需求与STEAM教育自我认识不足的矛盾以及STEAM教育教学挑战的高难度与规划保障有限的矛盾。因此,通过多维拓展深化,加强教师STEAM教育认识;多层浸润提升,增强教师STEAM专业能力;多方协同合作,提高STEAM教师认识保障等方面破解西部中小学教师STEAM教育认识困境,助推西部地区中小学STEAM教育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STEAM教育;教育认识

 
中小学教师学习投入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刘世清,侯浩翔,黄攀攀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摘要]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法对S市6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中小学教师学习投入、社会支持及二者的路径关系。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学习投入总体水平较好,对学习情感认同优于行为投入,强调学习实用取向;教师学习中获得社会支持总体水平较好,同事支持最多,不同主体社会支持内容有差异;同事、家人支持均对教师学习投入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师学习投入水平与效果,建议同事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积极构建学习共同体;重视家庭支持,加强家校沟通,积极争取家人理解、关心与支持;学校领导要以身示范引领学习,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协调资源保障教师学习。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学习投入;社会支持;支持关系

 
以美育人”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基于教师美育素养的视角
顾霁昀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摘要]美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改革必须关注的重要领域。推进五育并举,需要彰显“以美育人”时代价值。在学校层面,能否实现“以美育人”的价值追求,重在教师美学素养的提升,主要包括强化教师“以美育人”意识、丰富教师的“以美育人”知识、提升教师“以美育人”的能力。

[关键词]美育;以美育人;教师美育素养

 
师范生儿童哲学教育:意义、现状与对策
王 健, 唐晓慧
(上海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中心,上海 200234)

[摘要]开展师范生儿童哲学教育,培养师范生的儿童哲学素养有助于师范生自身的思维品质提升与意义构建,也是培养新时代“四有”好教师的重要抓手。当前师范生儿童哲学教育的开展面临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不足、师范院校内外支持条件不够以及师范生儿童哲学素养偏低等问题。建议从加强儿童哲学理论的中国化研究、在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中嵌入儿童哲学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师范生主动修习儿童哲学等路径推动教师教育职前端的儿童哲学教育。

[关键词]儿童哲学;儿童哲学素养;师范生培养

 
新时代小学教师关键能力建设的思考
王明建, 何 杰
(嘉兴学院师范学院,浙江嘉兴 314000)

[摘要]明晰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关键能力,如何培养这些关键能力,是落实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解答的问题。基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思想体系和对小学特级教师关键能力的调查,提出小学教师关键能力的“三维六项”框架及其培养的三方面着力点。主要包括教育理念与师德维度的教育认知能力、师德修养与反思能力,专业知识与创新维度的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教学与管理维度的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以及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强化实践训练的小学教师关键能力培养的着力点。

[关键词]小学教师;关键能力;框架

 
近代小学科学教育专家吴家煦的成长及其启示
邓小泉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专家成长难是中国小学教育界的一个现实难题。清末民初时期,吴家煦接受了现代科学专业教育,通过编撰科学教学用书、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及推进科学教育改革等,成长为民国前期的小学科学教育专家。他的成长,得益于他自身的个体优势,更得益于他走了一条小学科学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即具备丰厚的学养、开展科研与交流、参与课程开发、勇于实践和甘于奉献。

[关键词]吴家煦;小学科学教育专家;专家成长

 
普通高中教师生涯指导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万 恒, 王 芳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摘要]随着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基于学生个性特征、天赋及发展需求的生涯规划与指导,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因此,研究高中教师是否胜任新的职责与角色以及如何评价其胜任力,并据此设计相关培养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关键行为事件访谈、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以生涯构建理论和胜任力冰山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普通高中教师生涯指导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高中教师生涯指导素养的培养、工作考核、能力提升等提供新的启发。

[关键词]普通高中;生涯指导;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

 
PISA高绩效国家教师政策的特征及其启示
郑美良,杨文杰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上海 200062)

[摘要]国际教育研究越来越多地指出教师对于高质量教育系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PISA 研究报告涵盖了与“吸引,招募,培养和留住高质量教师”相关的教师政策分析,注重教师专业发展、重视地区师资配置、强化教师考核评估成为PISA高绩效国家教师政策的共同特征。在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为了破解由于教育矛盾转变、区域教师质量不均导致的教师资源短缺、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难题,我们需要借鉴PISA高绩效国家的经验,在规范教师编制管理、稳定优质教师来源,严格教师资格制度、保证教师培养质量,优化区域教师资源配置机制、提升薄弱地区教师质量,从而深化教师管理与政策变革,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PISA;教师政策;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素质

 
经亨颐“人格教育”思想与实践
——基于教育家办学的视角
项红专
(杭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1121)

[摘要]教育家办学并非个人办学,而是教育家型校长集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名师实现共同教育理想的过程。经亨颐人格教育的产生包括萌芽、形成和扩散三个阶段,其生成机制主要是:共同追求的教育理想、亲和无华的人际关系、气息浓郁的文化氛围、学界前辈的提携鼓励、自由宽松的学校管理,其思想体系包括经亨颐对人格教育的阐释和名师们的个性化表述。回顾与分析经亨颐人格教育思想与实践,以期对当今倡导教育家办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经亨颐;人格教育;生成机制;思想体系;启示

 
后韩愈时代的“师说”
——“师道仍不传”的困境与出路
孟祥庚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上海 200062)

[摘要]韩愈撰《师说》疾呼“师道不传”,并将其原因归结为“耻学于师”。韩愈之后专门讨论教师问题的文章累世而增,自宋初至清末“师说”类文章竟有127篇之多。后世“师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师道仍不传”,具体表现为“师不传道”、“为师以利”和“士不慕学”三个方面,后世学者将造成这种局面的罪魁祸首指向日益“畸形”的科举制度,同时注意到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职业产生的实质影响。为使师道得传,后世学者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一,应提高教师选拔的标准,“择经明行修者为师”;其二,教师应有更高的职业追求,“为师当为不可易之师”;其三,应共同营造尊师社会氛围,“尊师敬学而后道传”。这既是走出历史困境的出路,也为解决当下教师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后韩愈时代;“师说”;困境;出路

 
论孔子的“时”教
陈祥龙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摘要]在孔子的教育话语中,“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成为理解其教育思想的一维。在《论语》的记载中,“时”有时间、时机、时节等多种内涵,彰显了孔子教学活动的多种诉求。时间的易逝性昭示了教育的必要性,通过教育活动,个体得以成长,知识得以传承,对于人生短暂的焦虑得以缓释。教育过程中对“天时”与“人时”的遵从,彰显了孔子对客观自然规律和个体发展规律的尊重,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文化认同。孔子的教学非常重视因时而教,因时而学,通过适时的引导和启发学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时施教要求师生之间相互了解,亲密无间,这一传统延续到后世的私学和书院,构筑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今天的教师教育也很有启发。

[关键词]孔子;时;《论语》;教育


 

《教师教育研究》唯一投稿平台:

gdsz.cbpt.cnki.net

长按关注《教师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